今年7月,海南省生態環境部門發布《2018年海南省海洋環境狀況公報》。根據這份海洋環境“體檢報告”顯示,2018年海南省海洋生態環境質量總體保持優良。
2018年,海南省海洋生態環境監測機構對海南省所轄海域開展了海洋生態健康狀況、海洋環境質量、海洋生物多樣性、海洋功能區等海洋環境監測工作,及時有效完成海洋生態環境狀況、海洋災害、損害監測等任務,共布設監測站位407個,出海846個航次,獲取監測數據5.1萬多個。

珊瑚礁監測人員在工作。

吳鐘解出海作業。
數字是枯燥的,但你有沒有好奇過,這5.1萬多個監測數據是如何采集的?這些海洋數據背后有著什么樣的故事?
一年中近3個月野外調查
“我們下潛深度從3米到40米左右不等”
科學、透明的海洋生態環境監測數據來之不易!海南省2018年的海洋生態環境監測任務,由海南省海洋與漁業科學院、海南省海洋監測預報中心、國家海洋局?诤Q蟓h境監測中心站、海南省海洋環境科學研究院、海南省海洋監測預報中心等監測機構承擔,監測項目包括近岸海域海水質量、海洋生物多樣性、珊瑚礁、海草床典型生態系統等。
三家監測機構的多名人員參與了這項年度任務。來自海南省海洋與漁業科學院海洋生態所的吳鐘解和梁計林,是這支隊伍中經驗豐富的“老兵”——他們兩人是工作好搭檔,參與了近十年來的海洋生態環境監測工作。
“從2004年開始,每一年我們都匯總監測,發布海洋環境狀況公報!焙D鲜『Q笈c漁業科學院海洋生態所所長吳鐘解介紹,海洋環境監測從監測點位布設,到監測項目,再到采樣分析等,都有著一系列的技術規范要求。
做這一行離不開野外作業。算起來,他們一年中有近3個月的時間,是在外做調查。
“一般我們過完年后就開始安排外出調查工作計劃,3月、4月陸續出去,5月份是外出密集期,8月份和10月份也比較密集,其他月份會根據需要進行外業安排!焙D鲜『Q笈c漁業科學院海洋生態所副所長梁計林說,之所以5月、8月、10月密集外出做調查,主要是因為考慮生物成長周期、環境因素等影響,以確保采集數據具有代表性。
目前我省還沒有專門的海洋監測船,他們出海時一般是租漁民的漁船。乘船出去只是開始,潛水、采樣等才是真正的工作內容。監測項目時間跨度基本都在兩天以上,所以對監測人員的適應能力有很大的考驗。
“根據珊瑚礁等不同監測項目的需要,我們下潛深度從3米左右到40米左右不等。監測范圍包括海南本島東海岸、西海岸、西沙海域以及我省所轄其他海域等!眳晴娊庹f,監測工作需要具備野外調查采樣、樣本檢測分析、綜合分析評價等能力。
風浪里的監測
有時是磨煉意志的考驗,更多是對專業的檢驗
對于做海洋環境監測而言,出海是常態,但大海變化無常,不是每次出海都是風平浪靜。
“出海遇到極端天氣是最沒辦法的,只能等,等風停浪停再繼續調查或返航!眳晴娊饣貞浾f,有一回他們乘船出去調查,遇到天氣突變,船只能靠岸,在島礁上等了10多天。還有一次,他們在漲潮時進潟湖做調查,退潮時就出不來了,困在潟湖里,只能想其他出路,繞到其他出口出來。
做海洋環境監測有時候是磨煉意志的考驗,但更多時候是對專業知識和技能的檢驗。
“我們做的監測項目包括水質環境、生物多樣性、海草床、珊瑚礁等等,每一項都分了不同的工作組,具體監測分析的方法也不一樣!绷河嬃终f,珊瑚礁、海草床等是我省較有特色的海洋生態系統。
比如,在做海草床監測時,需要準備50厘米*50厘米或者25厘米*25厘米的樣方框、采樣器、防水數碼照相機、GPS以及實驗室其他常用設備和材料,帶到水下海草床分布區域,根據選定的監測樣帶,放置樣方框,對樣方框攝像記錄,詳細記下樣方框內的海草種類和數量、繁殖狀況等,做群落調查。
“我們還會采集樣本,帶回實驗室做進一步的分析!绷河嬃终f,現在省海洋環境科學研究院有了實驗室,和以前相比,監測硬件條件改善了很多。
據介紹,省海洋科學研究院海洋生態所里有30多人,大多是學習海洋生物、海洋生態和海洋化學等相關專業出身。專業化的人員配備和海洋監測設備,以及日趨重要的海洋環境保護工作,意味著監測機構要承擔越來越多的監測任務。
吳鐘解說,他們從2009年開始增做海洋生物多樣性的監測調查,從2017年開始增做近海與海岸濕地的監測調查,進一步收集關于海洋生態環境的監測信息。
屬于“我們”的開心時刻
偶爾能遇到海豚,它們會伴船游行,躍出水面
監測是生態系統管理中非常重要的一環。通過對監測數據的分析,可以了解生態系統的現狀甚至預測資源的消長情況以及生態系統健康程度的動態。
以海草床為例,海南島的海草床生態系統主要分布在東海岸的高隆灣、長圮港、龍灣、新村港及黎安港等地。去年,吳鐘解、梁計林等海洋監測人員對東海岸海草床監測海域進行監測,結果顯示:海草種類共有2科3亞科5屬5種,分別為圓葉絲粉草、單脈二藥草、海菖蒲、泰來草、卵葉喜鹽草等。
“可別小看這些海草,它們在維護海洋生態系統穩定過程中扮演重要角色!痹趨晴娊夂土河嬃盅劾,這些不起眼的海洋生物,不僅可以穩固近海底質和海岸線,還能為海洋生物提供棲息地和覓食地,發揮著重要的食物鏈作用。
而作為海洋里的“熱帶雨林”,珊瑚礁對海洋生態系統同樣不可或缺,其間棲息著不少熙攘穿行的“海底居民”。據監測數據統計,去年我省東部監測海域共鑒定常見珊瑚礁魚類16種,珊瑚礁魚類平均密度為31.70尾/百平方米。但監測數據也指出,2018年海南島東海岸造礁石珊瑚平均覆蓋度為12.9%,相比2017年的15.10%降低了2.2%。
“珊瑚礁覆蓋度降低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受全球氣候變化的影響,也有人為活動等因素影響!眳晴娊庹f,珊瑚礁、海草床等是我省具有特色的海洋生態系統,具有較高的生態服務功能價值。
在這一崗位工作時間長了,對大海會有別樣的情結!捌綍r大家看?赡鼙容^關注海水顏色是否湛藍、海浪是否澎湃,但我們看大海時總想多看一些,多看一眼,對身邊的海洋生態環境盡可能地多了解一下!绷河嬃终f。
吳鐘解直言,工作和大海打交道,有時候就像在冒險,日常會有不一樣的體驗,“像在文昌、三亞等海域做監測時,偶爾能遇到海豚,它們有的會伴船游行,有的會躍出水面,那是屬于我們出海的開心時刻!
說起對未來期待,吳鐘解和梁計林都希望海洋環境監測工作和海洋保護觀念可以更加主流化,能被更多層面、更多老百姓所了解,讓關于大海的知識走進更多人的生活。